韩先楚,这位一生战功赫赫的英雄,虽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,但他临终时的一番话却令家人泪如雨下。1949年申捷策略,战斗生涯辉煌的韩先楚终于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故乡——红安。经过长时间的征战,他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。当他看到熟悉的景象,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,挥舞着马鞭的动作更显得欢快。经过了漫长的跋涉,他终于到达了自己出生的地方——吴家嘴村。
这个村子并不大,只有十几户人家。韩先楚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,直到十四岁才离开投身革命。那时的他完全不曾预料到,自己今后会一直在外征战,甚至几乎没有机会回到这片土地。此次归来,他的乡音未改,依旧操着流利的家乡话,热情地对前来迎接的村民说:“海洲呢?他怎么没来见我?” 他在人群中寻找着自己幼时的朋友——吴海洲,却始终没有找到。于是,他大声喊道:“我还欠他四斗稻谷呢!”
展开剩余81%乡亲们纷纷将吴海洲从田地里喊了出来。吴海洲起初没有反应过来,还以为自己听错了,因为怎么可能听到韩先楚回家的消息呢?他反复确认后,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,急匆匆地跑向村口见韩先楚。穿过人群,吴海洲终于看到了站在人群中央的韩先楚。他急忙走上前,紧紧握住韩先楚的手,眼中满是激动,打量着他身上的军装。那身军装令吴海洲感到无比威武,他不禁感慨道:“当初就知道你会是我们这些人中最出色的,没想到你真成了大器!”
韩先楚笑了笑,摆摆手,说道:“我不过是多读了几本书,喜欢到处走走罢了。如果当年你不守着家里的田地,跟我一起出去闯荡,肯定比我还要出色。” 说完,他从衣服里拿出了三支钢笔,送给了吴海洲,表示要让吴海洲的孩子们继续读书。韩先楚相信,这些孩子以后肯定会有比他们父辈更出色的未来。吴海洲接过钢笔,眼中不禁湿润:“这我怎么能感谢你呢?”
韩先楚笑着说:“谢什么?我当红军时可是借了你四斗稻谷,没还呢!” 吴海洲感到震惊,心中更觉不值。韩先楚虽然是大人物,但依然记得自己当年的诺言,坚持要把借的钱还清,这也是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中对待借贷的规定。尽管吴海洲坚持不用还那四斗稻谷,但他依然说,韩先楚的欠条就像一张珍贵的宝物,永远留在家里,成为家族的传家之宝。每次拿出来,他都会向儿孙们讲述韩先楚将军的事迹。
1975年,韩先楚再次回到了家乡,他依然保持着直接与乡亲们交流的习惯,走进村里挨家挨户地串门,和村民们聊聊他们的日常,了解他们的需求。乡亲们对这位将军没有任何陌生感,纷纷向他诉说自己的困难。韩先楚听后深感有责任继续改善人民的生活,尤其是乡亲们一直缺少油盐等生活必需品,这一切让他决定要为民谋福利。
这次回乡,韩先楚见到了老乡闵永进,闵永进热情地邀请他吃饭,甚至亲自杀了一只老母鸡来招待他。但韩先楚婉言拒绝,他知道这只母鸡对村民来说很重要,要么用来下蛋赚钱,要么过年时做成肉菜,不能为了招待他而让乡亲增加负担。韩先楚劝闵永进多养些鸡,生些蛋,这样生活也许能好过一点。谈话中,韩先楚深入了解了当地百姓的困苦,知道了自己可以努力改变的方向。
六年后,韩先楚再次回到吴家嘴村。这次,他的心情更加激动。坐在车上,他选择和司机一起坐在前排,时隔多年,他终于想好好看看自己生长的地方。当车子驶出县城时,韩先楚满怀激动,不停地与同行的人员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记忆。每一处风景、每一段道路,似乎都勾起了他年少时的回忆,那是属于他的青春岁月。
车子到达村口时,村里的乡亲们纷纷赶来迎接。就在这时,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穿过人群,哭着喊着韩先楚的乳名。大家立刻给她让开了路。韩先楚认出了她,三步并作两步上前,紧紧握住她的手,亲热地叫了一声“秀姐”,两人不禁泪眼盈盈。原来,这位“秀姐”是韩先楚12岁时的亲人。那时,父亲去世,母亲早逝,只有秀姐将他当亲弟弟照顾。年过半百,再见时,两人头发已斑白,但彼此依然亲如姐弟,令人动容。
进入村后,韩先楚来到了他的“故居”,尽管这里已发生了很大变化,原本的草房已不见踪影,只剩下两间破旧的瓦房。尽管村里曾提议为他重建房屋,韩先楚始终没有同意。屋内人声鼎沸,乡亲们围坐在一起,韩先楚笑着与大家聊天,询问大家的生活状况。几个小孩子见到这位老爷爷也纷纷跑来,韩先楚把他们搂在怀里,还给大家带来了糖果,孩子们高兴极了。
临走时,乡亲们纷纷表示不舍,特别是秀姐,她再三叮嘱韩先楚,若有机会,一定要再回来看望大家。1986年,韩先楚因病去世,他临终时,特意嘱咐家人,为他穿上军装,将骨灰送回红安县安葬。这位一生为人民奋斗的将军,最后的心愿依然是回到故乡,回到他深爱的土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查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