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雨水增多,环境潮湿易导致体内湿气积聚。若本身脾胃较弱一片红配资,会出现困倦乏力、食欲减退、身体沉重等问题。
今天,邀请到李常青主任,来给大家分享用两味药材搭配煮水喝,帮你赶走湿气、养好脾胃。
这两味药就是藿香和茯苓。对于湿气引起的常见不适,它们能协同发力,赶走滞留湿气,养护脾胃功能。
先说藿香。药性温和,辛散入脾胃经,具有化湿和中功效,能促进脾胃运化,改善湿阻中焦引起的腹胀恶心,同时疏散肌表湿气,缓解头身困重。
现代研究证实其挥发油成分可调节胃肠功能。
而茯苓的作用重点在于健脾与渗湿。茯苓性味甘淡平和,归脾肾经,擅长利水渗湿兼可健脾。
它所含多糖物质能增强脾胃运化水湿能力一片红配资,通过温和利尿排出湿浊,药性平和不易伤正气。
展开剩余69%两药合用,优势互补:藿香芳香化浊、醒脾开胃,主“化”散湿;茯苓健脾利湿,主“渗”导湿下行。
二者一化一利,既能解除已形成的湿浊,又能强健脾胃,标本兼顾。
分享两个搭配方案,针对不同症状:
■ 湿浊困阻型:舌苔白厚、腹胀拒按、呕吐清水、肢体酸沉
配比:藿香+茯苓+佩兰
功效:佩兰增强芳香化浊效力一片红配资,配合茯苓引湿下行。适用于雨季久居潮湿环境或过食生冷引发的急性湿困。
■ 脾虚湿滞型:舌苔薄腻、食少便黏、倦怠乏力
配比:藿香+茯苓+炒白扁豆
功效:炒白扁豆健脾化湿,三味药性平和不易伤阴。适合脾胃虚弱人群日常调理。
这两味药煮水适合湿气引起的轻症调理。对于持续加重的症状,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。
门诊案例分享
38岁范女士,长期胃胀反酸,进食后加重。诊见舌淡胖苔白腻,脉濡弱,辨证为脾虚湿阻证,脾虚失运致湿阻中焦,气机不畅引发胀满反酸。
开方:藿香、茯苓、党参、陈皮。藿香茯苓祛除湿浊,党参补益脾气,陈皮理气和中。
用药七天后反馈,腹胀反酸明显缓解。
夏季祛湿需抓住两个关键:一是消除已生成的水湿,二是恢复脾胃运化功能。藿香茯苓搭配既能化解滞留湿邪,又可增强脾土运湿能力,形成良性循环。
但需注意,舌苔黄腻的湿热证或舌红少苔的阴虚证均不适用此方。食疗方仅作日常辅助调理,不能代替治疗。
中医强调"千人千方"一片红配资,不同体质湿证需针对性处理,建议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后开方服用,切勿私自用方。
发布于:广东省查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