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田雨汀)提到心肌梗死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老年病”。但多项国内外研究表明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被心梗盯上垒富优配,有人甚至在30岁出头就遭遇心梗发作。
近期,北京协和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联合发表在《美国预防心脏病学杂志》的一项研究,对35岁及以下心梗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。结果显示,九成年轻心梗患者都存在一种及以上可改变的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。

研究团队统计了2011~2021年间,两家医院共776名35岁及以下心梗患者的病历,重点关注四类“标准可改变心血管危险因素”,包括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。
结果发现,有1、2、3、4个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占33%、38%、15%、5%垒富优配,即超过一半的人同时具备两种或以上危险因素,仅10%的患者完全没有这些风险。
在所有危险因素中,吸烟最为常见,占74%;而后是高胆固醇血症、高血压、糖尿病,分别占41%、38%和20%;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组合为吸烟合并高胆固醇血症(15%)、吸烟合并高血压(15%)。研究人员表示,上述可改变因素在心梗发生前就已存在多年,但一直未得到患者的重视或干预。
冠状动脉是心脏的“供血管道”,当血管内脂肪堆积形成斑块,会导致血流受阻。一旦斑块破裂,形成血栓,就可能引发心梗。该研究显示,可改变危险因素数量与患者体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,每增加1个危险因素,血管堵塞的可能性就会增加1.66倍。47%的患者有一条血管受累,25%的患者出现三支或左主干严重狭窄,仅11%左右的患者冠脉造影未见明显堵塞。糖尿病、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是造成血管堵塞的主要元凶,多重危险因素叠加会给血管带来更广泛、更严重损伤,加之部分年轻患者忽视康复、不愿戒烟或服药依从性差,长期预后不容乐观。
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健表示,过去人们普遍认为,年轻人突发心梗多是意外,熬夜、压力大、作息不规律,让心脏受不了。但这项新研究提示,年轻人心梗真正的根源在于风险长期积累。高血脂、高血压、吸烟、血糖异常等危险因素就像一颗颗“定时炸弹”,持续潜伏在血管内,轻轻一点就可能引燃,造成心梗等急性、致命性的心血管事件。
“年轻人预防心梗,关键在于早筛查、早干预。”刘健强调,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大多可以逆转,日常尽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。有研究表明,在遗传风险最高的人群中,坚持良好生活方式可降低46%的冠心病风险。
尽量远离烟酒。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损伤血管内皮,促进动脉粥样硬化,加重高血压和血脂异常,即便每天只抽几支烟,也会显著增加心梗风险。饮酒会使血压上升或剧烈波动,对心脏健康而言,最好的“饮酒量”是零。
体重不要超标。超重和肥胖常引起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疾病,建议将体重指数(BMI=体重÷身高的平方)控制在18.5~24之间,同时注意腰围管理,男性不超过90厘米,女性不超过85厘米;规律运动,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游泳、骑行、慢跑等,搭配2~3次抗阻训练,效果更佳。
遵循健康饮食。地中海饮食可显著降低心梗风险,参考其模式,日常建议以清淡、均衡为原则,多吃蔬菜水果、全谷物、豆制品和深海鱼,少吃高油、高盐、高糖的加工食品及动物脂肪;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,有助降低胆固醇、血压和血糖。
保证良好睡眠。长期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,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、血压升高、心率加快,干扰正常代谢。成年人应保证每天7小时左右高质量睡眠,睡前避免大量进食、喝咖啡、喝茶或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。
做好指标监测。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、血脂垒富优配,能及早发现异常,尽早干预。建议成年人每年体检一次,家中备个电子血压计,随时了解身体状况。同时,警惕遗传风险,若家族中存在早发冠心病的患者,就要提早筛查。
查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